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

新聞:美孚居民人鏈阻建屏風樓

【本報訊】過百名美孚新邨業主及居民昨午在邨內舉行集會,反對發展商計劃在本月中,為第八期對開石油氣庫舊地興建三十層高屏風樓而進行前期勘察及打樁工程。居民代表指出,地盤與民居相距不足一米,一旦建成屏風樓將完全阻擋現時三百多戶的陽光及通風,嚴重影響住戶健康。他們又炮轟港府不但未有盡力阻止建成屏風樓,反讓發展商開工,強調已準備好將抗爭行動升級,包括以「人肉路障」方式阻止工程車到場。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0802/00176_028.html

新聞: 將軍澳4通風廊 僅1條有效

將軍澳4通風廊 僅1條有效

【明報專訊】拓展署早於1980年代進行《將軍澳進一步發展可行性研究》,其中一個章節乃根據天文台提供的數據,為將軍澳中心設4條闊75米至100米的通風廊,相信是本港首個地區性通風研究,惟中大建築系教授吳恩融稱,4條通風廊至今只剩一條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拓展署委託Maunsell Consultant Asia Limited於1990年完成的《將軍澳進一步發展可行性研究》報告,其中一個章節建議在將軍澳中心設4條通風廊,其中兩條沿現時的寶順路和寶康路,各闊100米,唐賢街和唐俊街則設兩條闊75米的通風廊,並於唐明街交接,把風由南面海濱一直帶到內陸如寶琳位置。通風廊內不得興建逾30米高的建築物。

記者翻查1999年的《將軍澳市中心發展藍圖》(L/TKO-66/1B)亦劃有4條通風廊,惟將之與今天將軍澳的規劃比較,雖然4條通風廊的範圍內只設有道路或學校,但寶順路兩旁屋苑包括將軍澳中心、唐明苑和彩明苑,均屬高達40至46層的樓宇,「風廊旁也應要後移,否則風一接觸樓宇,便如接觸粗糙面,風流量便因撞到大廈而流失,風廊效用大減」吳恩融說。

通風廊旁多高樓


至於中間沿唐賢街和唐俊街的兩條風廊盡頭興建尚德,阻擋風進一步帶到寶琳等地區,而兩條風廊中間的將軍澳地鐵站上蓋正興建物業,吳恩融形容兩條風廊如「廢了武功」,只剩下沿寶康路和將軍澳運動場一直北上的一條風廊仍發揮作用。但在這風廊南端已預留土地作私人住宅。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3/1/1/1278486/1.html

探究問題


1.         試指出及解釋一些地產商為何會興建屏風樓的因素。

2.         如果只側重興建這類物業,你認為會對環境、社會、經濟方面的生活素質有甚麼影響?

3.         你認為應否立例規管香港樓宇的高度和密度? 試加以解釋

地圖: 大角咀地位環境


檢視較大的地圖

圖片: 大角咀舊樓受海邊屏風樓影響

又一典經的屏風樓, 但這些一字排開的樓對附近的居民, 甚至香港人的生活素質做成了什麼影響?

圖片: 大圍港鐵站的屏風樓

典型屏風樓

影片:鏗鏘集 圍城 (香港屏風樓問題) PART 2

影片:鏗鏘集 圍城 (香港屏風樓問題) PART 1

相關概念


1.         屏風效應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有些高樓大廈並排而建,阻擋了後面建築物的光線和風,就如在地上豎起了一個大屏風,影響空氣流動。

2.         熱島效應

市區內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熱能,但由於密集的樓宇建設和屏風樓影響空氣流通,令熱空氣無法散去,市區內的氣溫因而上升。

3.         可持續發展

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捐害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的發展模式

4.        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的目標是通過引導和管制土 地的發展和用途,以提供優質生活環境,推動經濟發 展,並促進社區的健康、安全、便利和一般福祉。

 資料來源: 雅集新高中通識系列

定義: 何謂屏風樓?

屏風樓或稱屏風樓宇,是指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數幢連在一起的摩天建築物,形狀如屏風故因而得名,屏風樓的定義沒有一定的標準。密集的摩天建築物阻擋光線及令風速減慢,而所產生的負面效應,亦被稱為屏風效應及熱島效應,這現象在1990年代後期,城市規劃失當和政府缺乏監管的高度密集的城市;如香港,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個別定義

香港其中一個環保團體(環保觸覺)對「屏風樓」的特徵定義

以下為屏風樓宇的6個指標,如果滿足3個或以上,便成為屏風樓宇:

  • 1. 發展項目內樓與樓之間沒有足夠距離(例如少於15
  • 2. 項目內的樓宇佈局是接近「一」字排開
  • 3. 項目內各樓宇的平均高度(包括平台)超過35
  • 4. 項目的位置是具影響性(例:海邊、市中心、通風廊)
  • 5. 項目或樓宇的較闊一面是迎向盛行風
  • 6. 附近有比較低矮的樓宇

 出現原因

  • (1) 董建華政府為解決香港人居住負擔,推行八萬五建屋計劃政策,很多地積比大的項目成功過關
  • (2) 政府批地面積越來越大,發展商將樓宇放在一邊,另一邊作會所及泳池
  • (3) 發展商盡用樓面及豁免樓面面積,並將單位盡覽海景
  • (4) 政府過去沒有規限樓宇佈局(如樓與樓之間距離)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