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拓展署早於1980年代進行《將軍澳進一步發展可行性研究》,其中一個章節乃根據天文台提供的數據,為將軍澳中心設4條闊75米至100米的通風廊,相信是本港首個地區性通風研究,惟中大建築系教授吳恩融稱,4條通風廊至今只剩一條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拓展署委託Maunsell Consultant Asia Limited於1990年完成的《將軍澳進一步發展可行性研究》報告,其中一個章節建議在將軍澳中心設4條通風廊,其中兩條沿現時的寶順路和寶康路,各闊100米,唐賢街和唐俊街則設兩條闊75米的通風廊,並於唐明街交接,把風由南面海濱一直帶到內陸如寶琳位置。通風廊內不得興建逾30米高的建築物。
記者翻查1999年的《將軍澳市中心發展藍圖》(L/TKO-66/1B)亦劃有4條通風廊,惟將之與今天將軍澳的規劃比較,雖然4條通風廊的範圍內只設有道路或學校,但寶順路兩旁屋苑包括將軍澳中心、唐明苑和彩明苑,均屬高達40至46層的樓宇,「風廊旁也應要後移,否則風一接觸樓宇,便如接觸粗糙面,風流量便因撞到大廈而流失,風廊效用大減」吳恩融說。
通風廊旁多高樓
至於中間沿唐賢街和唐俊街的兩條風廊盡頭興建尚德,阻擋風進一步帶到寶琳等地區,而兩條風廊中間的將軍澳地鐵站上蓋正興建物業,吳恩融形容兩條風廊如「廢了武功」,只剩下沿寶康路和將軍澳運動場一直北上的一條風廊仍發揮作用。但在這風廊南端已預留土地作私人住宅。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3/1/1/1278486/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